留言板

CCIE R&S v4.0 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CCIE资料库CCIE R&S v4.0 理论Security


Security

 

 

                                                       文档下载:

  目录

Log和log-input作用
remark
Autocommand
Privilege Levels
基于时间的ACL
Reflexive ACL
Context-Based Access Control(CBAC)
Port to Application Mapping(PAM)
Lock-and-Key Security (Dynamic ACL)
TCP Intercept
Unicast Reverse Path Forwarding (uRPF)
AAA
IP Source Tracker
Secure Shell (SSH)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IPS)
Zone-Based Policy Firewall
Control Plane Policing (CoPP)
 

Loglog-input作用

概述

当路由器为用户转发了数据之后,如果管理员想查看路由器曾经为哪些用户转发过数据,在正常情况下,这是无法查证的。但是,可以通过接口配置ACL,并且强制ACL记录下曾经转发过的用户记录,这样,就能从路由器得知哪些用户是发起过数据的,并且发送了多少数据,但是用户发出的数据内容,是无法记录的。

要达到以上目的,那在配置ACL时,使用Loglog-input的功能,并且将配置好的ACL用于接口上。

Loglog-input的区别是:

Log只能记录数据包通过时的源IP和目的IP

而log-input除了记录源IP和目的IP之外,还会记录源的MAC地址。

      

配置

1.配置ACL中的Log

说明:配置路由器R1,让其允许R2发来的数据包通过,但拒绝R3的数据包通过,并且记录下它们数据量。

(1)配置ACL

说明:配置ACL,允许R2,拒绝R3,分别使用log关键字

r1(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ip host 10.1.1.2 any log

r1(config)#access-list 100 deny ip host 10.1.1.3 any log

(2)应用ACL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00 in

(3)测试结果

说明:从R2R3分别ping R4,查看R1上的log

Oct  1 14:15:26: %SEC-6-IPACCESSLOGDP: list 100 permitted icmp 10.1.1.2 -> 14.1.1.4 (0/0), 5 packets

Oct  1 14:16:46: %SEC-6-IPACCESSLOGDP: list 100 denied icmp 10.1.1.3 -> 14.1.1.4 (0/0), 5 packet

说明:从R1上弹出的日志可以看出,R2R4的数据包是被放行了的,而R3R4的数据包被丢弃了。

(4)查看ACL记录

r1#sh ip access-lists

Extended IP access list 100

    10 permit ip host 10.1.1.2 any log (25 matches)

20 deny ip host 10.1.1.3 any log (5 matches)

说明:从ACL中也可以看出,R2的流量被放行,R3的流量被拒绝了。

 

2.配置ACLlog-input

说明:配置路由器R1,让其允许所有数据包通过,不仅记录下它们数据量,还将记录下源MAC

(1) 配置ACL:

说明:配置ACL,允许所有数据包通过,并且使用log-input关键字

r1(config)#access-list 130 permit ip an an log-input

(2)应用ACL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30 in

(3)查看R2的源MAC

r2#show interfaces f0/0

FastEthernet0/0 is up, line protocol is up

  Hardware is AmdFE, address is 0013.1a2f.1200 (bia 0013.1a2f.1200)

  Internet address is 10.1.1.2/24

(4)从R2 ping R4,查看R1上的log

Oct  1 14:23:21: %SEC-6-IPACCESSLOGDP: list 130 permitted icmp 10.1.1.2 (FastEthernet0/0 0013.1a2f.1200) -> 14.1.1.4 (0/0), 1 packet

说明:从R1上弹出的日志可以看出,R2R4的数据包是被放行了的,并且还看到R2的源MAC

                                  返回目录

 

remark

概述

在配置ACL时,有时因为条目太多,ACL结构复杂,事后可能很难辨别出每条ACL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配置ACL时,给ACL中的条目写上标记,类似于说明文字,这通过remark来实现,remark可以在条目的前一行,也可以在后一行,由自己决定,但remark不能和条目同一行。

 

配置

1.配置ACL,并使用remark

说明:如上图,在R1上配置ACL时,拒绝R2,但允许R3,还分别为每个条目写上注释。

r1(config)#access-list 100 remark Deny_R2                     写上拒绝R2的注释

r1(config)#access-list 100 deny ip host 10.1.1.2 any

r1(config)#access-list 100 remark Permit_R3                    写上拒绝R3的注释

r1(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ip host 10.1.1.3 any

2.查看结果

说明:在ACL中是无法查看注释的,但在running-configuration中可以看出。

access-list 100 remark Deny_R2

access-list 100 deny   ip host 10.1.1.2 any

access-list 100 remark Permit_R3

access-list 100 permit ip host 10.1.1.3 any

                                   返回目录

 

Autocommand

 

概述

       有时,当客户的网络出现故障时,需要远程工程师协助或指导客户解决故障,这时就需要远程工程师telnet到客户的网络设备上,但是却并不希望远程工程师去直接更改用户设备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用户的设备上为远程工程师配置一个用户,通过这样的用户登陆设备之后,可以自动执行远程工程师想要执行的命令,从而达到了远程工程师查看设备配置的目的,又不违反修改配置的规矩。

       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就可以在设备上配置Autocommand的功能,这样,当相应的用户telnet到设备时,就可以自动执行其想要的命令。

       这样的Autocommand可以配置为所有VTY连上来的人执行,即配置在VTY接口下,也可以单独为某个用户执行,即配置在用户名之后。但这样的命令都只能执行一条。

 

配置

 

1.VTY下为所有用户配置自动执行命令

(1)在R2上配置用户名和密码

r2(config)#username ccie password cisco

(2) 配置为所有VTY用户自动执行命令

说明:要为所有VTY用户执行命令,就配置在VTY接口下,这里配置自动执行命令为show ip interface brief

r2(config)#line vty 0 935

r2(config-line)#login local

r2(config-line)#autocommand show ip interface brief

(3)测试结果

说明:从R1 telnetR2,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看到命令执行后的输出

r1#telnet 12.1.1.2

Trying 12.1.1.2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ccie

Password:

Interface                  IP-Address      OK? Method Status                Protocol

FastEthernet0/0            12.1.1.2        YES manual up                    up     

FastEthernet0/1            unassigned      YES unset  administratively down down   

Serial1/0                  unassigned      YES unset  administratively down down   

Serial1/1                  unassigned      YES unset  administratively down down   

Serial1/2                  unassigned      YES unset  administratively down down   

Serial1/3                  unassigned      YES unset  administratively down down   

[Connection to 12.1.1.2 closed by foreign host]

r1#

说明:从结果中可以看出,R1 telnetR2后,并不需要输入命令,就弹出之前命令的自动执行命令的输出结果,这样即达到了查看配置的目的,又不违反更改配置的规矩。

 

2.为单个用户配置自动执行命令

(1)配置用户名

r2(config)#username test password test

(2)为单个用户配置自动执行命令

说明:这里配置自动执行命令:show ip route

r2(config)#username test autocommand show ip route

(3)从R1上telnet到R2做测试

r1#telnet 12.1.1.2

Trying 12.1.1.2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test

Password:

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

       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

       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

       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

 

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

 

     12.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12.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

[Connection to 12.1.1.2 closed by foreign host]

r1#

说明:可以看到R1VTY连上R2时,输入相应的 用户名和密码后,便自动执行了相应的命令,并且证明用户的命令优先于接口的命令。

                                  返回目录

Privilege Levels

概述

在Cisco设备中,将所有用户的操作权限分为0-1516个等级,0为最低等级,15为最高等级。等级越高,能执行的命令就越多,权限就越大。要给用户赋于等级,可以在配置用户名或者密码时赋予。

在Cisco设备中,有一种最初级的模式,称为用户模式,即User EXEC mode,默认表示为Router>,在这个模式下,默认等级是1,能执行的命令命令是相当少的,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模式下,永远只能执行等级为1的命令,如果要将等级提高到更高,就需要手动进入更高等级的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特权模式,即Privileged EXEC mode,表示为Router#,通常此模式被称为enable模式。在没有指定等级而进入enable模式后,默认等级为15,也就表示可以完全控制设备。如果要进入比1级更高的模式而又不是15级,可以在进入enable模式时手工指定要进入的等级。除此之外,在创建本地用户数据库时,也可以为相应用户指定相应等级,如果不指定,默认用户等级为1级。

       通过以上方法为相应用户或密码分配等级之后,他们所能执行的命令也只是相应等级范围内的,比如5级的用户是不能执行15级的命令的,但是可以手工赋予每个等级可以执行哪些命令,如让5级的用户能执行某15级的命令,如果5级用户能执行某15级的命令,那么6-15也都是可以执行的。

注:如果15Privileged EXEC mode没有密码,默认只有本地终端直连可以登陆,VTY是不能登陆的。

 

1.查看User EXEC mode的默认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1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在User EXEC mode下,默认的等级为1级,也永远只能执行1级的命令。

 

2.查看Privileged EXEC mode的默认等级

(1) 不指定等级登陆Privileged EXEC mode

r1>enable

r1#

(2)查看查看Privileged EXEC mode的默认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15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在Privileged EXEC mode下,默认的等级为15

 

3.创建不同等级的密码

(1)创建一个5级的密码,为cisco5

注:只有在创建secret密码时,才能指定等级,password是不可以的。

r1(config)#enable secret level 5 cisco5

(2)创建一个6级的密码,为cisco6

r1(config)#enable secret level 6 cisco6

 

4.测试5级的密码

(1)登陆5级的密码

r1>enable 5

Password:                         输入cisco5

r1#

(2)查看当前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5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当前等级为5级。

(3) 查看show run配置

r1#show run

         ^

% Invalid input detected at '^' marker.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 5级用户是不能执行show run命令的。

 

5.测试6级的密码

(1)登陆6级的密码

r1>enable 6

Password:                         输入cisco6

r1#

(2)查看当前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6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当前等级为6级。

(4)查看show run配置

r1#show run

         ^

% Invalid input detected at '^' marker.

r1#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 6级用户也是不能执行show run命令的。

6.赋予5级用户可以执行show run命令

说明:要赋予某个等级用户可以执行某个命令时,必须使用15级的等级来指定,还必须说明该等级是在哪个模式下执行命令的。

r1(config)#privilege exec level 5 show run

说明:赋予5级用户可以在exec执行show run 命令

7.测试5级用户的命令

r1>enable 5

Password:

r1#show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55 bytes

!

boot-start-marker

boot-end-marker

!

end

r1#

说明:可以看到,5级用户已经可以执行show run命令,但要注意的是,该等级只能查看权限范围内能够配置的参数情况。

8.查看6级是否可以执行show run

r1>enable 6

Password:

r1#

r1#

r1#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55 bytes

!

boot-start-marker

boot-end-marker

!

!

end

r1#

说明:当一条命令赋予某个等级之后,比此等级更高的等级同样获得该命令的执行权。

 

9.创建默认等级的本地用户数据库

(1)配置用户名和密码

r1(config)#username aaa password bbb

(2)登陆已配置的用户名和密码

r1>login

Username: aaa

Password:                  输入密码bbb

r1>

(3)查看默认用户名的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1

R1>

说明:可以看到创建的用户默认是1

 

10.创建等级为15的用户

(1)创建用户

R1(config)#username ccc privilege 15 password ddd

(2)登陆用户

r2>login

Username: ccc

Password:

r2#

(3) 查看该用户等级

R1#show privilege

Current privilege level is 15

R1#

说明:可以看到创建的用户是15

                                   返回目录

基于时间的ACL

概述

       一个很通常的需求,就是在某个公司里,有时希望限制员工在某个时间范围内才可以访问网页,即HTTP服务,或其它服务,在时间范围之外,就不能访问,那么这样的需求,就可以通过配置基于时间的ACL来实现。

       要通过ACL来限制用户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访问特定的服务,首先设备上必须配置好正确的时间。在相应的时间要允许相应的服务,这样的命令,在配置ACL时,是正常配置的,但是,如果就将命令正常配置之后,默认是在所有时间内允许的,要做到在相应时间内允许,还必须为该命令加上一个时间限制,这样就使得这条ACL命令只在此时间范围内才能生效。而要配置这样的时间范围,是通过配置time-range来实现的,在time-range中定义好时间,再将此time-range跟在某ACL的条目之后,那么此条目就在该时间范围内起作用,其它时间是不起作用的。

       在定义time-range时,常用的时间简单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绝对时间(absolute),即这个时间只生效一次,比如20101115:00;另一种时间叫做周期时间(periodic),即这个时间是会多次重复的,比如每周一,或者每周一到周五。

 

配置

前提:在R1路由器上需要提前配置好正确的时间,此步骤省略。

1.配置time-range

r1(config)#time-range TELNET

r1(config-time-range)#periodic weekdays 9:00 to 15:00

说明:定义的时间范围为每周一到周五的9:00 to 15:00

2.配置ACL

说明:配置R1在上面的时间范围内拒绝R2R4telnet,其它流量全部通过。

r1(config)#access-list 150 deny tcp host 10.1.1.2 any eq 23 time-range TELNET

r1(config)#access-list 150 permit ip any any

3.应用ACL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50 in

4.测试时间范围内的流量情况

(1)查看当前R1的时间

r1#sh clock

14:34:33.002 GMT Thu Oct 1 2009

r1#

说明:当前时间为周四14:34,即在所配置的时间范围内。

(2)测试R2向R4发起telnet会话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 Destination unreachable; gateway or host down

r2#

说明:可以看到,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R2R4发起telnet会话是被拒绝的。

(3)测试除telnet外的其它流量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2/4 ms

r2#

说明:可以看到,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除了telnet之外,其它流量不受限制。

(4)测试除R2之外的设备telnet情况

r3#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可以看到,除R2之外,其它设备telnet并不受限制。

5.测试时间范围外的流量情况

(1)查看当前R1的时间

r1#sh clock

15:01:15.206 GMT Thu Oct 1 2009

r1#

说明:当前时间为周四15:01,即在所配置的时间范围之外。

(2)测试R2向R4发起telnet会话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在时间范围之外,所限制的流量被放开。

                                   返回目录

Reflexive ACL

概述

       在某些网络中,为了考虑安全性,不希望外网的用户主动向内网发起连接,因为怀疑这样的动作可能是攻击行为。但是内网用户主动向外部发起的连接,外网的回包可以进入内网。这样的需求,如果使用普通的ACL在外网进来的接口上拒绝所有数据包,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样虽然保证外网不能访问内网了,安全目的达到了,但是内网主动向外网发起的连接,外网回包时也进不来了,所以这种普通ACL不可行。更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绝所有外网主动向内网发起的连接,但是在内网主动向外网发起的连接中,作好记录,打好标记,等到外网回包时,能够让其顺利进入内网,这样即保证了外网不能主动访问内网,实现了安全,又保证了内网发起的连接,外网可以回应,也不妨碍通信。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就可以通过特殊的ACL,即Reflexive ACL来实现。

       Reflexive ACL就是根据以上所述,先拒绝外网向内网发送数据,然后允许内网向外网发送数据,但是在内网的数据发向外网时,这些数据的会话会被记录,被标记,等外网发回的数据和这些有记录的会话属于同一会话时,便可临时在进来的方向上打开缺口,让其返回,其它外网发来的不在记录中的数据,统统不能进入内网。所以根据这些原理,Reflexive ACL需要有两个ACL来配合使用,一个ACL是用在外网到内网的方向,以拒绝外网的主动连接,另一个ACL是用在内网到外网的方向,用来检测内网有数据发向外网时,做上记录,等外网回包时,就在之前那个ACL中打开一个临时缺口,让外网的回包进入,这样就实现了之前所说的安全功能。

       Reflexive ACL有许多功能限制,只支持命名的扩展ACL,并且思科官方文档会解释说此ACL在最后没有像通常那样隐含拒绝所有,所以请注意你使用的IOS是否隐含拒绝了所有数据通过。此ACL正因为外网数据在主动进入内网时被拒绝的,所以当内网数据出去时,这个会话会做好记录,会在进的方向给打开缺口,让其返回,这个被打开的缺口,在会话结束后,缺口被关闭。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有TCP的数据才存在会话,所以当TCP数据传完之后,会马目关闭缺口,但是对于没有会话的UDP,就不能使用上面的方法了,就软件根据timeout来判断数据是否传完,如果没有给ACL指定timeout,默认使用全局timeout,默认全局是timeout 300 秒,在timeout结束后,缺口被关闭。正因为这些从内网发到外网的数据被记录了,只有返回的数据和记录中相符,才能进入内网,所以如果返回的数据不符,就进不来,因此,会话在中途端口号是不能更换的,一旦更换,就无法匹配记录了。而像FTP这样的会话,在中途要改变端口号,所以FTP在有Reflexive ACL时,不能很好的工作。

       Reflexive ACL拒绝外网数据进入内网时,外网是不能先向内网发起连接的,但是并不需要将所有数据都拒绝,在配置时,某些数据就可以放开,让它和正常数据一样没有限制,比如路由协议的数据。而在定义什么样的数据出去之后被记录,可以返回,也可以只选择特定的数据。当在定义这个需要被记录的数据时,使用ACL来匹配,只能写一条,如果写多条,除了第一条,其它统统无效。

 

配置

 

说明:R4为外网,R2R3为内网。

 

1.配置拒绝外网主动访问内网

说明:拒绝外网主动访问内网,但是ICMP可以不受限制

(1)配置允许ICMP可以不用标记就进入内网,其它的必须被标记才返回

r1(config)#ip access-list extended come

r1(config-ext-nacl)#permit icmp any any         被允许的ICMP是不用标记即可进入内网的

r1(config-ext-nacl)#evaluate abc                其它要进入内网的,必须是标记为abc

(2)应用ACL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come in

2.测试结果

(1)测试外网R4的ICMP访问内网

r4#ping 10.1.1.2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0.1.1.2,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2/4 ms

r4#

说明:可以看到,ICMP是可以任意访问的

(2)测试外网R4 telnet内网

r4#telnet

r4#telnet 10.1.1.2

Trying 10.1.1.2 ...

% Destination unreachable; gateway or host down

r4#

说明:可以看到,除ICMP之外,其它流量是不能进入内网的。

(1) 测试内网R2的ICMP访问外网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3/4 ms

r2#

说明:可以看到,内网发ICMP到外网,也正常返回了

(2) 测试内网R2发起telnet到外网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 Connection timed out; remote host not responding

r2#

说明:可以看到,除ICMP之外,其它流量是不能通过的。

 

3.配置内网向外网发起的telnet被返回

说明:外网和内网之间的ICMP可以不受限制,外网不能telnet内网,但内网telnet外网时,需要配置记录,让其返回,根据上面的ACL配置,可以返回的,必须是标为abc的,所以在此为内网发向外网的telnet标为abc,返回时,就会有缺口,因此内网能正常telnet外网,但外网不可主动telnet内网。

(1)配置内网出去时,telnet被记录为abc,将会被允许返回

r1(config)#ip access-list extended goto

r1(config-ext-nacl)#permit tcp any any eq telnet reflect abc timeout 60   telnet已记为abc

r1(config-ext-nacl)#permit ip any any                  

(2)应用ACL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goto out

4.测试结果

(1)查看R2到外网的ICMP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2/4 ms

r2#

说明:ICMP属正常

(3)查看内网向外网发起telnet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可以看出,此时内网发向外网的telnet因为被标记为abc,所以在回来时,开了缺口,也就可以允许返回了。

(4)查看ACL

r1#sh ip access-lists

Reflexive IP access list abc

     permit tcp host 14.1.1.4 eq telnet host 10.1.1.2 eq 23395 (16 matches) (time left 33)

Extended IP access list come

    10 permit icmp any any (86 matches)

    20 evaluate abc

Extended IP access list goto

    10 permit tcp any any eq telnet reflect abc

    20 permit ip any any (20 matches)

r1#

说明:可以看到,有一条为abcACL为允许外网到内网的telnet,正是由于内网发到外网的telnet被标记了,所以也自动产生了允许其返回的ACL,并且后面跟有剩余时间。

                                  返回目录

Context-Based Access ControlCBAC

概述

    CBAC要实现的功能,就是Reflexive ACL所要实现的功能,但是由于Reflexive ACL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需要CBAC来更好的支持。

       Reflexive ACL不支持中途变换端口的协议,如FTP,这在CBAC中,是可以支持的,Reflexive ACL

对于什么样的数据包需要允许返回,是需要写ACL来精确匹配的,并且只能写一条,而CBAC可以直接写数据的协议名称,不用写ACL去匹配,CBAC所写的协议,就是OSI 7层应用层的协议,所以很方便用户匹配数据,并且可以写多个协议。CBAC在思科官方文档中也会说不支持ICMP这个协议,所以请注意你的IOS,在实际中,支持CBAC的,都是支持ICMP的。

       用户不希望某些数据能主动从外网发向内网,只有当数据是从内网发向外网时,被允许返回,对于这样的数据,应该一开始就拒绝从外网进入内网,然后从内网发向外网时,让CBAC记住这个会话,并且在从外网进入内网的接口上打开缺口,方便其返回时顺利进入内网。所以在使用CBAC时,就需要先写好一个ACL,应用在外网进内网的接口上,用以拒绝某些数据的进入,当这些数据从内网发起外网时,CBAC就在进入的接口上临时创建缺口,让其返回。这个用在拒绝外网进入内网的ACL,必须是扩展ACL。以路由器自身为源或目的的数据,不被CBAC所记录。CBAC同样有超时,由自己定义,并且可以打开审记功能,产生的日志就可以被记录。

 

配置

 

说明:R4为外网,R2R3为内网。

 

1.配置拒绝所有的数据包从外网进入内网

(1)在R1上配置ACL防止所有数据包进来:

r1(config)#access-list 100 deny ip an any

(2)应用ACL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00 in

2.测试结果

(1)使用ICMP和telnet测试外网访问内网

r4#ping 10.1.1.2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0.1.1.2, timeout is 2 seconds:

U.U.U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4#telnet 10.1.1.2

Trying 10.1.1.2 ...

% Destination unreachable; gateway or host down

r4#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外网向内网发起的ICMPtelnet均不能通过。

(2)使用ICMP和telnet测试内网访问外网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 Connection timed out; remote host not responding

r2#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内网向外网发起的ICMPtelnet也不能通过。

3.配置CBAC允许相应协议被返回

(1)在R1上配置CBAC记录telnet会话,因此可以返回

r1(config)# ip inspect name ccie tcp audit-trail on timeout 60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inspect ccie out

说明:测试IOS没有单独的telnet协议,只能选整个TCP协议。

4.测试CBAC效果

(1)测试外网向内网发起ICMP

r4#ping 10.1.1.2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0.1.1.2, timeout is 2 seconds:

U.U.U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4#

说明:外网向内网发起的ICMP是不能进入的。

(2)测试外网向内网发起telnet

r4#telnet 10.1.1.2

Trying 10.1.1.2 ...

% Destination unreachable; gateway or host down

r4#

说明:外网向内网发起的telnet是不能进入的。

 

(3)测试内网向外网发起ICMP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因为CBAC只记录TCP,所以ICMP没有被允许返回。

(4)测试内网向外网发起telnet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因为CBAC记录TCP,所以telnet被允许返回。

(1)查看CBAC的会话记录

r1#sh ip inspect sessions

Established Sessions

 Session 835AC510 (10.1.1.2:63276)=>(14.1.1.4:23) tcp SIS_OPEN

r1#

说明:内网到外网的telnetCBAC成功记录

(2)查看ACL中CBAC打开的缺口

r1#sh ip access-lists

Extended IP access list 100

     permit tcp host 14.1.1.4 eq telnet host 10.1.1.2 eq 20029 (13 matches)

    10 deny ip any any (48 matches)

r1#

说明:可以看到,原本拒绝所有的ACL,被CBAC临时创建了允许telnet返回的条目。

5.看日志

Oct  1 18:52:22: %FW-6-SESS_AUDIT_TRAIL: tcp session initiator (10.1.1.2:62155) sent 30 bytes -- responder (14.1.1.4:23) sent 32 bytes

r1#

说明:在CBAC检测时,审计打开,并且会产生日志。

                                   返回目录

Port to Application MappingPAM

       概述

常用的协议HTTP对应TCP端口号80,常用的协议telnet对应TCP端口号23,这些端口号,Cisco设备也是遵守默认的端口号规则,而这些协议对应的端口号,是任何时候都是可以随意改动的。在正常情况下,看到TCP 80,就会把它当成HTTP来处理,看到TCP 23,就会当成telnet来处理。

       当设备上开启了CBAC后,CBAC是根据相应的协议来做好会话记录,从而在ACL为其返回的流量打开缺口的。比如已经配置CBAC检测HTTP协议,也就是说当设备检测到有TCP 80的数据通过时,就会记录下会话,并且为其打开缺口,而检测TCP其它端口号,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时候,如果你发起的HTTP会话,端口号已经被改变,如已经改成1000,那么这个时候你发起的HTTP会话就是TCP 1000,对于TCP 1000这样的数据,在已配置好的CBAC中,是不会为其记录并打开缺口的,如果要让CBAC也知道你现在所使用的HTTP已经不再是标准的端口号了,但还希望CBAC为你服务,那么就必须手动告诉设备你已经将HTTP改为了TCP 1000。这个功能就是靠PAM来实现的。

       原本的CBAC只支持协议的标准端口,但是要让CBAC支持非常规端口协议,就需要PAM来完成这个工作。

       要让设备知道相应协议是用哪些端口号,可以配置协议和对应的端口号,如果没有人为配置,系统中也同样会存在这样的对应表。表里面提供三种信息,分别为:

系统定义的映射

用户定义的映射

主机映射

其中系统定义的就是标准的协议端口号,是不能更改的;

而用户定义的可以随意更改和删除,如果同时存在系统定义的和用户定义的,那么会优先使用用户定义的。

主机映射就是可以使用重复端口,即是基于每台主机的,比如定义某台主机HTTP使用TCP 1000,而定义另外一台主机FTP使用TCP 1000

也可以为某个协议定义一个范围的端口号,通过多次输入命令实现。

 

配置

说明:在R3上配置NAT,让telnet13.1.1.100的结果被转到telnet 34.1.1.4

 

1.R3上配置NAT

说明:配置让telnet13.1.1.100,目标端口为1000的,结果被转到telnet 34.1.1.4

(1) 定义NAT方向

r3(config)#int f0/0

r3(config-if)#ip nat inside

 

r3(config)#int f0/1

r3(config-if)#ip nat outside

(2)配置映射

r3(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34.1.1.4 23 13.1.1.100 1000

说明:当telnet 13.1.1.100 1000时,结果为telnet34.1.1.4

2.测试telnet结果

(1)测试从R2 telnet 13.1.1.100,目标端口为1000

r2#telnet 13.1.1.100 1000

Trying 13.1.1.100, 1000 ... Open

r4>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当R2 telnet 13.1.1.100,目标端口为1000时,结果为结果为telnet34.1.1.4

3.配置CBAC

说明:在R1上配置CBAC,拒绝从F0/1进来的所有数据,但是记录R2发起的telnet数据,并允许其返回

(1)配置ACL拒绝所有数据进入

r1(config)#access-list 100 deny ip any any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00 in

(2)配置CBAC允许telnet返回

r1(config)#ip inspect name ccie telnet timeout 100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ip inspect ccie out

4.测试CBAC结果

(1)测试R2 telnet 13.1.1.100,目标端口为1000时,CBAC是否能为其记录会话并打开缺口

r2#telnet 13.1.1.100 1000

Trying 13.1.1.100, 1000 ...

% Connection timed out; remote host not responding

r2#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CBAC并不会为端口号为1000的数据创建返回缺口,因为已配置的CBAC只记录telnet,也就是标准TCP 23端口,而现在是TCP 1000端口,所以并不被关心。

 

5.配置PAM

说明:已配置的CBAC只记录telnet,也就是TCP23端口的数据包,而现在的telnetTCP端口号1000,所以并没有被记录,因此配置PAM,改变设备的默认telnet端口,应改为1000,从而让CBAC根据此端口映射表作记录。

(1)配置telnet端口号为1000

r1(config)#ip port-map telnet port tcp 1000

6.测试CBAC支持PAM非常规端口

(1)再次测试R2 telnet 13.1.1.100,目标端口为1000时,CBAC是否打开缺口

r2#telnet 13.1.1.100 1000

Trying 13.1.1.100, 1000 ... Open

r4>

说明:可以看出,CBAC已经认为telnetTCP 端口号1000,并成功为其打开缺口。

(2)查看CBAC中的会话

r1#sh ip inspect sessions

Established Sessions

 Session 66C93DE4 (12.1.1.2:17502)=>(13.1.1.100:1000) telnet SIS_OPEN

r1#

说明:看到CBAC中成功理解telnet为端口号1000

 

7.定义范围端口给协议

(1)定义端口号8001到8004都给HTTP

r1(config)#ip port-map http port 8001

r1(config)#ip port-map http port 8002

r1(config)#ip port-map http port 8003

r1(config)#ip port-map http port 8004

 

8.定义到主机映射

说明:可以让同一个端口被不同主机使用

(1)定义主机10.1.1.1的HTTP使用端口号8000

r1(config)#access-list 10 permit 10.1.1.1

r1(config)#ip port-map http port 8000 list 10

(2)定义主机20.1.1.1的FTP使用端口号8000

r1(config)#access-list 20 permit 20.1.1.1

r1(config)#ip port-map ftp port 8000 list 20

                                   返回目录

 

Lock-and-Key Security (Dynamic ACL)

概述

       有一种特殊的需求,比如一台连接了内网和外网的路由器,某些时候想限制内网的用户访问外网,如果用户想要获得访问外网的权限,就必须通过认证。

       路由器在最初阻挡用户的数据通过,在用户通过认证后,再放行。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可以使用Dynamic ACLDynamic ACL在一开始拒绝用户相应的数据包通过,当用户认证成功后,就临时放行该数据,但是在会话结束后,再将ACL恢复最初的配置。要定义Dynamic ACL什么时候恢复最初的配置,可以定义会话超时,即会话多久没有传数据,就断开,也可以定义绝对时间,即无论会话有没有结束,到了规定时间,也要断开。

       Dynamic ACL给用户提供的认证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可以使用AAA,本地用户数据库。只要用户提供了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获得网络访问权。用户要向路由器提供用户名和密码以获得认证,就必须telnet配置了Dynamic ACL的路由器,当telnet到路由器时,输入了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认证就算通过。而要注意的是,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并不是普通的用户名,必须是具有访问功能的用户名,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名是普通的,那么等于普通的telnet,并不能成为认证,只有输入的用户名是具有访问功能的,才能通过认证并获得网络访问权。要赋即一个用户名网络访问权的功能,就需要配置autocommand来实现。

当使用AAA认证时,用户名要有autocommand,也可以在配置本地用户数据库时为用户名添加,并且还可以加在VTY接口下。

       会话结束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有空闲时间和绝对时间,如果两个时间同时配,空闲时间必须小于绝对时间,如果两个时间都不配,Dynamic ACL打开的访问缺口必须手工清除。

       因为Dynamic ACL在认证时是依靠用户telnet自己,所以一定要为用户打开telnet访问权限,某些数据也可以让其默认通过,比如路由协议的数据。认证通过之后,就可以访问相应的服务,在认证通过之后,具体可以访问哪些,需要配置ACL来定义,也就是配置了dynamic的条目,这样的动态条目只能配置一条,如果配多条动态ACLIOS只认第一条,要注意Dynamic ACL只支持扩展的ACL

配置

说明:

R2R3为内网,R4为外网,配置R1,默认允许所有telnet通过,因为要使用telnet做认证,然后只有当认证通过之后,ICMP才可以通过。

1.配置Dynamic ACL

(1)配置默认不需要认证就可以通过的数据,如telnet

r1(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tcp an an eq telnet

(2)配置认证之后才能通过的数据,如ICMP,绝对时间为2分钟。

r1(config)#access-list 100 dynamic ccie timeout 2 permit icmp any any

(3)应用ACL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ccess-group 100 in

2.测试访问

(1)测试内网R2 telnet外网R4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telnet不受限制。

(2)测试测试内网R2 ping外网R4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U.U.U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内网在没有认证之前,ICMP是无法通过的。

3.配置本地用户数据库

r1(config)#username ccie password cisco

4.配置所有人的用户名具有访问功能

r1(config)#line vty 0 181

r1(config-line)#login local

r1(config-line)#autocommand access-enable  这条必加

5.内网R2做认证

r2#telnet 10.1.1.1

Trying 10.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ccie

Password:

[Connection to 10.1.1.1 closed by foreign host]

r2#

说明:当telnet路由器认证成功后,是会被关闭会话的。

6.测试内网到外网的ICMP通信功能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2/4 ms

r2#

说明:认证通过之后,ICMP被放行。

7.查看ACL状态

r1#sh ip access-lists

Extended IP access list 100

    10 permit tcp any any eq telnet (105 matches)

    20 Dynamic ccie permit icmp any any

       permit icmp any any (5 matches)

r1#

说明:可以看到动态允许的流量已放行。

8.host功能

有配置访问功能时,命令有

r1(config-line)#autocommand access-enable

r1(config-line)# autocommand  access-enable host

两种,并且后面可以跟时间,这里的时间为空闲时间,必须比之前的绝对时间要小,在配置访问功能时,如果没有加host,那么内网一台主机通过认证之后,所有主机都能访问外网,加了host,就变成谁通过了认证,谁才能访问外网。

                                   返回目录

 

TCP Intercept

概述

       通常所说的TCP要比UDP可靠,是因为TCP是有会话的,是面向连接的,任何两点之间在通信时,都必须有一条会话,所有被丢失的数据包,都会重传。而TCP在建立这条会话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三次握手。

       TCP只有在完成了三次握手之后,才能建立会话。比如R1是客户端,要与服务器R2建立TCP会话,这三次握手的过程是:

第一次握手:R1R2发送一个数据包,并且携带一个序列号,如100

第二次握手:R2R1回一个数据包,先回答R1的序列号,为100+1,结果是101,然后也会向R1发出一个序列号,比如是200,并等待对方的回答,直到TCP超时为止。

第三次握手:R1根据R2提出的序列号,作出回答,200+1,结果为201

当这样的过程完成之后,即表示三次握手成功完成,即可建立TCP会话。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到,如果R1在给服务器R2发起握手之后,服务器R2回应之后,如果R1并不作第三次握手的回应,那么服务器将启动一个等待计时器,直到超时为止。这样的握手被称为半开连接。因此,如果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大量的半开连接,就会导致服务器由于启动过多的计时器而耗尽系统资源,从而停止工作。

       当一台网络上的正常服务器向用户提供服务时,如果用户对其进行上述的TCP攻击,将导致该服务器停止工作,所以就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避免服务器遭受这样的TCP攻击。很显然,要避免这样的攻击,可以让服务器尽早的清除半开连接,从而避免握手数量的累加。也可以让服务器限制最大握手数量,即累加到一定数量的半开连接后,便停止客户端的握手请求。

       这样的工作,可以在服务器上实现,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路由器上实现,因为当客户访问服务器时,会话是通过路由器的,所以中间的路由器可以开启监测功能,来监测这些握手会话,当某些握手长时间不完成时,便可认为是攻击,就向服务器发送重置该会话的请求,路由器也可以限制客户到达服务器的半开连接数量。

       在这里,路由器要为服务器提供TCP保护,有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是客户向服务器发起的握手请求被正常转发到服务器,但是路由器会监视这条会话,当超过规定时间,三次握手还没完成,那么路由器就向服务器发送重置该会话的请求,从而保护了服务器。这种模式被称为watch 模式。第二种是当客户向服务器发起握手请求时,路由器收到这样的包之后,将其拦下,只有当三次握手完成之后,再将该会话交给服务器,让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正常连接,否则,路由器就清除该会话。

       在配置TCP Intercept时,需要配置ACL要告诉路由器监测哪些TCP会话,如果ACL不配,路由器是不会采取任何动作的。

 

配置:

1.配置需要监视的TCP

说明:通过配置ACL来实现

r1(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tcp any any

2.应用ACLTCP Intercept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list 100

3.配置TCP Intercept的模式

(1)配置watch模式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mode watch

(2)配置intercept模式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mode intercept

4.配置半开连接最长等待时间(默认30秒)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watch-timeout 60

说明:半开连接在60秒未完成三次握手,连接将被清除。

5.配置连接超时

说明:既然三次握手成功完成,TCP会话也建立,而路由器也会默认跟踪该会话24小时,可以缩短该时间,比如1小时,可以理解为TCP会话建立后,多长时间不传数据,会话将断开。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connection-timeout 3600

6.定义总的未完成数

说明:定义半开连接数到多少就开始清除会话,有高低两个,是阀值,默认是900 和1100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max-incomplete low 800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max-incomplete high 1000

7.定义每分钟的未完成数,有高低两个,是阀值,默认是900 和1100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one-minute low 800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one-minute high 1000

8.配置丢弃模式

说明:当会话到达最大数量后,默认是清除最老(时间最长)的会话,也可以配置随机清除。

r1(config)#ip tcp intercept drop-mode oldest/random

 

                                   返回目录

 

Unicast Reverse Path Forwarding (uRPF)

概述

       uRPF被称为单播的反向路径转发,功能是让路由器具备防IP欺骗或IP伪造的能力。

uRPF所认为的IP伪造,是指某个IP的数据包的并不应该从某个接口进来,却从某个接口进来了,那么这样的数据包便认为是具有IP欺骗性质的,默认是被丢弃的。

       当路由器从某个开启了uRPF的接口上收到数据包之后,都会检测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同时与路由表中的路由条目作对比,经过判断后,如果到达这个源IP的出口确实是这个开了uRPF的接口,则数据包被转发,否则被丢弃。比如路由器从接口F0/0收到一个源IP10.1.1.1的数据包,那么就将IP地址10.1.1.1和路由表作对比,只要去往10.1.1.1的出口不是F0/0(比如是F0/1),那么该数据包被丢弃。

       因为uRPF开启后,所有从此接口进入的数据包都要被检测,速度将会变慢,所以必须开启CEF后,才能开启uRPFuRPF只能在in方向上开启,在做检查时,所有到源IP的最优路径都认为是可行的,EIGRP非等价出口也算正常,并且即使是默认路由,也可通过检查。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数据包无法通过uRPF检查,那么该数据包默认是丢弃的,但是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可以让某些即使检查失败的数据包也能通过,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开启uRPF除加ACL,其中检查失败的数据包,是丢弃还是放行,全由ACL来决定,ACL允许,就放行,ACL拒绝,就丢弃。这里的ACL和常用ACL一样配置,可以带loglog-input参数。

 

配置

 

说明:

R1到任何网段的数据包都发向12.1.1.2(R2)

R3到任何网段的数据包都发向34.1.1.4(即R4

R2R3loopback0 (3.3.3.3)都发向23.1.1.3(R3)

 

1.确认网络路径

说明:先测试网络的路径走向

(1)查看R3的路由表

r3#sh ip route

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

       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

       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

       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

 

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34.1.1.4 to network 0.0.0.0

 

     34.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34.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

     3.0.0.0/32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3.3.3.3 is directly connected, Loopback0

     23.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23.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1

S*   0.0.0.0/0 [1/0] via 34.1.1.4

r3#

说明:从路由表中可以看出,R3到任何网络都是发往34.1.1.4(R4)的。

(2)从R3跟踪到R1的路径走向

r3#traceroute 12.1.1.1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Tracing the route to 12.1.1.1

 

  1 34.1.1.4 0 msec 4 msec 0 msec

  2 24.1.1.2 12 msec 12 msec 12 msec

  3 12.1.1.1 12 msec *  8 msec

r3#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R3R1,是先发往R4,然后R4R2s0/0发过来,最后到R1的。

(3)查看R2到R3的loopback0 (3.3.3.3)

r2#show ip route

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R - RIP, M - mobile, B - BGP

       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

       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

       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i - IS-IS, su - IS-IS summary,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 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

 

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

 

     34.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S       34.1.1.0 [1/0] via 23.1.1.3

     3.0.0.0/32 is subnetted, 1 subnets

S       3.3.3.3 [1/0] via 23.1.1.3

     23.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23.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1

     24.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24.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0

     12.0.0.0/24 is subnetted, 1 subnets

C       12.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

r2#

说明:从路由表中可以看出,R2R3loopback0 (3.3.3.3)是发往23.1.1.3(R3)的。

 

(4)从R2跟踪到loopback0 (3.3.3.3)的路径走向

r2#traceroute 3.3.3.3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Tracing the route to 3.3.3.3

  1 23.1.1.3 0 msec *  0 msec

r2#

说明:可以看到,R2R3loopback0 (3.3.3.3)是直接从自己的F0/1发出去就到了。

(5)再看R3以loopback0 (3.3.3.3)为源到R1的连通性

r3#ping 12.1.1.1 source loopback 0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3.3.3.3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28/28/32 ms

r3#

说明:可以看到通信正常

(6) 再看R3以loopback0 (3.3.3.3)为源到R1的路径

r3#traceroute 12.1.1.1 source loopback 0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Tracing the route to 12.1.1.1 

  1 34.1.1.4 0 msec 4 msec 0 msec

  2 24.1.1.2 12 msec 12 msec 12 msec

  3 12.1.1.1 12 msec *  8 msec

r3#

说明:在任何情况下到达R1都是同样的路径。

 

2.R2上开启uRPF

(1)在R2的S0/0上开启uRPF

r2(config)#int s0/0

r2(config-if)#ip verify unicast reverse-path

3.测试开启uRPF后的通信情况

(1)以R3的loopback0 (3.3.3.3)为源,向R1发送数据

r3#ping 12.1.1.1 source loopback 0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3.3.3.3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3#

说明:可以看到,在R2S0/0上开启uRPF之后,网络不通了。

4.查看R2uRPF情况

r2#sh ip interface s0/0 

  IP verify source reachable-via RX, allow default

  5 verification drops

  0 suppressed verification drops

r2#

说明:可以看到,有5个数据包因为uRPF被丢弃,正是因为R2R3loopback0 (3.3.3.3)是从F0/1出去的,所以以R3loopback0 (3.3.3.3)为源的数据包必须也从F0/1进来,所以从S0/0进来被uRPF检查失败,所以默认丢弃,如果不想丢弃,必须配置ACL允许。

5.以R3F0/0为源,向R1发送数据

r3#ping 12.1.1.1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3#

说明:默认不指定源,即以F0/0发出数据,数据照样被丢弃,原因同上。

6.查看R2uRPF情况

r2#sh ip interface s0/0  

  IP verify source reachable-via RX, allow default

  10 verification drops

  0 suppressed verification drops

r2#

说明:可以看到丢弃的数据包。

7.R2上配置ACL允许以R3loopback0 (3.3.3.3)为源的数据包即使uRPF检查失败也放行。

r2(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ip host 3.3.3.3 any

r2(config)#int s0/0

r2(config-if)#ip verify unicast reverse-path 100

8.测试以R3loopback0 (3.3.3.3)为源的数据包通信情况

r3#ping 12.1.1.1 source loopback 0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Packet sent with a source address of 3.3.3.3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28/29/32 ms

r3#

说明:可以看到由于uRPF中的ACL允许此失败的数据包通过,所以网络正常。

9.再看以R3的F0/0为源,向R1发送数据的通信情况

r3#ping 12.1.1.1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3#

说明:因为uRPF中的ACL并没有允许以R3F0/0为源数据检查失败也通过,所以数据包被丢弃。

 

                                   返回目录

 

AAA

概述

       Cisco设备中,许多接口,许多地方,为了安全,都需要开启认证服务,比如我们通常配置的console下的密码,进入Privileged EXEC模式的enable密码,VTY线路下的密码,以及其它二层接口的认证密码等等。这些密码配置在哪里,那里就开启了相应的认证服务。并且这些认证服务方式是单一的,也没有备份认证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密码只能读取本地,却不可以通过读取远程服务器的认证方式来给自己提供认证服务。要想将一个接口的认证方式调用到另外一个接口,或者让某接口使用远程服务器的认证方式,那就需要AAA中的认证来实现。

       AAA中的认证可以给设备提供更多的认证方式,AAA认证就相当于一个装有认证方式的容器一样,里面可以有多个认证方式,当这个容器被安装在某个接口,那么这个接口也就拥有了容器中所有的认证方式。而几乎所有的认证方式都可以被放入这个容器中,包含远程服务器的认证方式。

       AAA认证中,这个装有多个认证方式的容器,被称为列表,即list,这个list加载到某个接口,那么这个接口就拥有list中所有的认证方式。List中的多个认证方式是排列有序的,当前一个认证方式不可用时,才能使用第二个,以此类推。如果第一个可以使用,绝不会开启第二个,所以这样就提供了认证备份。那么何时AAA才认为第一个认证方式不可用呢?何时才使用第二个呢,这是当AAA询问一个认证方式时,如果认证数据库没有返回信息,即认证数据丢失或失败了,那么才使用下一个认证方式,如果某个认证方式是可用的,但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这样的情况是不会使用下一个认证方式的。

       AAA中的认证方式除了调用设备本地的认证方式之外,还可以调用远程服务器的认证方式,比如radiustacacs+。而一个AAA list中最多可以有四个认证方式,当第一个无法响应了,便使用第二个,第二个如果同样不响应,才使用第三个。但是如果前面的认证方式是在设备本地的,如本地用户数据库,当数据库中没有用户名时,IOS可能并不认为是认证不响应,所以很难使用下一个认证方式,只有当前一个是远程服务器时,远程服务器不响应,才会使用下一个,这是IOS的不足之处。如果list中所有认证方式全部没有响应,那么IOS是不会让用户登陆的,除非最后有none指示放弃认证。

       前面提到AAA的所有认证方式都应该放入list中,list手动应用到某个接口上,这个接口就拥有了list中的认证方式,如果配置好的list没有应用到接口,那么是毫无意义的。一个list是有名字的,但是如果list的名字为default,那么这个list不用手动应用到接口,因为默认情况下,名为defaultlist自动应用于所有相关接口,所以请谨慎创建名为defaultlist。创建的list,并不是所有接口都是可以用的,要看创建的是为什么样的接口使用的,比如是给登陆认证的,就要指定为login,如果是给dot1x认证的,就要指定为dot1x。所有支持login认证的方法有:

enable

krb5

krb5-telnet

line

local

local-case

none

group radius

group tacacs+

group group-name

并且login中是不执行autocommands的。

 

       AAAlist可以调用多个认证方式,同样也可以调用远程服务器,比如radiustacacs+,不仅如此,还可以允许远程服务器有多个备份组,以便一台服务器坏了,另外一台可以继续顶替,要实现这样的服务器备份组,就必须配置AAA服务器组,在里面添加多台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并且配置了AAACisco设备和远程服务器之间也可以应用密码认证。

 

       配置:

 

1.开启AAA

(1)开启AAA

r1(config)#aaa new-model

(2)测试认证

r2#telnet 12.1.1.1

Trying 12.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说明:当一台设备上开启AAA之后,所有VTY接口默认被加入local本地用户数据库认证。

2.VTY使用AAA认证

(1)创建list,并指定认证方法顺序为locao和enable

r1(config)#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list1 local enable

说明:因为为VTY认证,所以认证关键字为login

(2)在VTY使用AAA认证

r1(config)#line vty 0 935

r1(config-line)#login authentication list1

3.创建认证密码

(1)创建enable密码

r1(config)#enable secret cisco

4.测试认证

(1)测试使用的认证方法

r2#telnet 12.1.1.1

Trying 12.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说明:在没有local认证的情况下,AAA并没有跳到下一个enable认证,所以只有远程服务器不响应,才认为认证为响应,才会使用下一个认证方式。

5.采用远程服务器认证

说明:将远程服务器认证做为第一个,当远程服务器不响应时,直接跳到下一个认证方式

(1)创建AAA list,第一个为tacacs+,第二个为 enable

r1(config)#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list2 group tacacs+ enable

r1(config)#line vty 0 935

r1(config-line)#login authentication list2

r1(config-line)#

(2)测试认证

r2#telnet 12.1.1.1

Trying 12.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Password:

 

r1>

说明:在没有配置远程服务器时,AAA认证认证无响应,所以切换到第二个认证方式enable认证。

6.测试更多认证

(1)配置第一个为tacacs+,第二个为 enable,第三个为空,并且删除enable密码

r1(config)#no enable secret

r1(config)#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list3 group tacacs+ enable none

r1(config)#line vty 0 935

r1(config-line)#login authentication list3

r1(config-line)#

(2)测试认证

r2#telnet 12.1.1.1

Trying 12.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Password:

说明:当不是远程服务器无响应的认证方式失败时,都不会跳到下一个认证方式。

7.配置远程服务器组:

(1)配置多个远程服务器

r1(config)#aaa group server tacacs+ ggg

r1(config-sg-tacacs+)#server 10.1.1.1

r1(config-sg-tacacs+)#server 20.1.1.1

r1(config-sg-tacacs+)#exit

(2)定义远程服务器密码

r1(config)#radius-server host 10.1.1.1 key cisco

8.更多提示

说明:AAA list中,当第一项为服务器时,检测不可用,才会往后退,如果服务器后的认证方式为local,并且下一项为none时,随便输入什么认证都无项,直接让用户登陆,所以请小心此类配置。

(1)配置第一项为服务器,第二项为local,且紧跟none

r1(config)#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list4 group tacacs+ local none

r1(config)#line vty 0 935

r1(config-line)#login authentication list4

(2)测试认证

r2#telnet 12.1.1.1

Trying 12.1.1.1 ... Open

User Access Verification

 

Username: abc

r1>

说明:可以看到,此类配置,随便输入任何认证,都为通过。

 

                                   返回目录

 

IP Source Tracker

概述

       此功能是让路由器能够收集网络中可能正在遭受DOS攻击的主机,并且记录攻击源,创建必要的描述DOS攻击易用的信息,可以跟踪多个IP

       记录日志的时间间隔是可以随意定义的,定义的最大主机数量也是可以定义的,并且这些信息全部可以输出到远程服务器,如GRP RSP,也只有高端系列7512000才支持。

 

配置

1.配置跟踪的主机,可以配置多个主机。

r1(config)#ip source-track 100.10.0.1

2.配置产生日志的间隔,单位为分

r1(config)#ip source-track syslog-interval 2

3.阶段配置输出的时间间隔

r1(config)#ip source-track export-interval 60

4.配置最多记录的地址数量

r1(config)#ip source-track address-limit 3

 

                                   返回目录

Secure Shell (SSH)

概述

在对设备进行远程连接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telnet,而所有通过telnet会话传递的数据都是以明文(非加密)方式传递的,当这些数据被截取之后,很轻松就能读取原文意思,为了安全性,有一种在telnet会话之上的连接方法,将数据进行加密后传输,这就是Secure Shell (SSH)

SSH共有两个版本,ver 1 ver 2Cisco设备在没有指定版本的情况下,默认就是指ver 1。要支持SSH,设备必须拥有支持IPSec (DES or 3DES) 加密的IOS,从12.1(1)T或之后都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必须为设备配置主机名和域名,否则会报错。最关键的是必须配置RSA key,配置之后,SSH就自动打开了,否则不能开启。删除RSA使用命令crypto key zeroize rsa,如果密码被删除,则表示SSH被禁用。

在Cisco设备上配置SSHSSH分为serverclient两种,server就是提供SSH登陆的设备,而client就是发起SSH会话的设备,而Cisco设备无法单独开启clientclient在配置server功能后自动开启,并且自身是不需要任何命令打开的,也没有特定命令能够打开client。当SSH会话没有数据传递时,默认超时是120秒,即使是手工配置也不能超过这个值。并且SSH的最大连接数量就是VTY所允许的数量。

       SSH版本2 RSA至少是768位。

配置

1.配置双方主机名和域名

注:serverclient之间的域名是可以不一样的。

(1)配置R1的主机名和域名

router (config)#hostname r1

r1(config)#ip domain-name cisco.com

(2)配置R2的主机名和域名

router (config)#hostname r2

r2(config)#ip domain-name cisco.com

 

2.配置双方的RSA key

注:双方的RSA key位数必须一致。

(1)配置R1的RSA key

r1(config)#crypto key generate rsa

The name for the keys will be: r1.cisco.com

Choose the size of the key modulus in the range of 360 to 2048 for your

  General Purpose Keys. Choosing a key modulus greater than 512 may take

  a few minutes.

 

How many bits in the modulus [512]: 1024

% Generating 1024 bit RSA keys ...[OK]

 

r1(config)#

(2)配置R2的RSA key

r2(config)#crypto key generate rsa

The name for the keys will be: r2.cisco.com

Choose the size of the key modulus in the range of 360 to 2048 for your

  General Purpose Keys. Choosing a key modulus greater than 512 may take

  a few minutes.

 

How many bits in the modulus [512]: 1024

% Generating 1024 bit RSA keys, keys will be non-exportable...[OK]

 

*Mar  1 05:24:34.940: %SSH-5-ENABLED: SSH 1.99 has been enabled

r2(config)#

3.创建用户名和密码,client通过此用户名和密码登陆

r1(config)#username ccie password cisco

4.在VTY下开启认证,并指定SSH可以登陆

r1(config)#line vty 0 181

r1(config-line)#login local

r1(config-line)#transport input ssh telnet

5.测试SSH登陆

r2#ssh -l ccie 10.1.1.1

Password:

r1>

说明:可以成功登陆

6.查看SSH版本:

r1#sh ip ssh

SSH Enabled - version 1.5

Authentication timeout: 120 secs; Authentication retries: 3

r1#

 

 

r2#sh ip ssh

SSH Enabled - version 1.99

Authentication timeout: 120 secs; Authentication retries: 3

r2#

说明:所有在2.0以下,都算是版本1

7.将SSH启用版本2

(1)修改SSH为版本2

r2(config)#ip ssh version 2

(2)查看版本:

r2#sh ip ssh

SSH Enabled - version 2.0

Authentication timeout: 120 secs; Authentication retries: 3

r2#

说明:已经改为版本2

 

注:版本1和版本2是可以互相登陆的。

8.指定源地址

说明:当使用telnet登陆远程时,可以指定源IP地址,在使用SSH时,需要在配置中修改源IP地址。

r2(config)#ip ssh source-interface Loopback0

说明:已将SSH的源IP地址改为Loopback0的地址。

9同时开启两个SSH版本

R1 (config)# no ip ssh version

说明:加了此命令,表示SSH两个版本同时开启。

 

                                   返回目录

 

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IPS)

概述

       在路由器连接了公司内网和外网的时候,通常希望路由器能够保护内网服务器抵御外网的攻击,这就需要配置路由器拒绝某些外网发向内网的可疑流量。但是,一个普通的网络操作人员,可能无法了解太多的可疑流量,也很难辨别什么样的流量算是可疑流量。基于以上原因,厂商就尽量将所有可疑流量的特征码写成一个文件,而管理员将此特征码文件导入路由器,让路由器根据特征码文件中的描述来拒绝相应的流量,从而抵御外网的攻击和入侵。这就是IPS(入侵防御系统)的工作,而厂商写的特征码文件,被称为signatures(签名文件)。

       SDF(签名定义文件)

       signatures(签名文件)被称为SDF,并且里面有描述攻击流量的条目数量。Cisco设备上可用的SDF有两种:

1 默认的,也就是系统内置的签名(共100条)

2 厂商最新的,也就是使用路由器或SDM下载最新的签名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从厂商下载最新的SDF,强烈建议使用SDM下载,如果从路由器下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并且从路由器的CLI模式不能调整IPS的动作的,所以配置IPS,建议使用SDM

如果要做二层透明IPS,只支持以太网,并且签名是三层的,没有二层,组播也不支持。

       厂商的签名文件现有以下三种:

attack-drop.sdf  (83 ),适用于内存128MB以下

128MB.sdf (300 ),适用于内存128 MB或更多

256MB.sdf (500) ,适用于内存256 MB或更多。

这些文件可从flash直接加载进IPS,但是flash被清除,SDF也将清除,那么就使用内置的,

SDF只能用于12.4(9)Tx或更早IOS,主线IOS也支持。

       系统内置的SDF是在IOS文件里面的,不需要下载。

       IPS检测所有经过自己的数据包,数据可以定义的,根据签名文件来判断,当检测到可疑流量时,可以先产生日志,或者发向SDEE(也会有日志跳出),而产生的动作包含如下:

1发送警报给日志服务器,或者集中管理器

2 丢包

3 重置连接

4 在规定时间内拒绝该源数据包

5 在规定时间内拒绝该连接数据

       IPS提供两种警报:syslogSDEE,而SDEE其实是在运行的,但是并没处理IPS事件,除非开启notification,并且要开SDEE,必须开http server

       IPS检测流量时,也可以使用ACL要定义哪些流量需要检测,哪些不需要检测。命名和数字ACL都支持,但是12.3(8)T,只支持标准数字ACL

       IOS中加载了SDF之后,要告诉设备从哪些接口检测进来还是出去的流量,都需要手工定义,可以两个方向同时定义。如果使用厂商SDF,当在系统中出现错误时,默认使用内置SDF,但可以禁止在厂商SDF失败时使用内置SDF

 

配置

1.安装内置SDF

说明:因为有内置和厂商两种SDF,如果要安装厂商的SDF,也要先安装内置的。

(1)导入内置SDF

r1(config)#ip ips sdf builtin

2.开启IPS

(1)创建策略名

r1(config)#ip ips name ipp

(2)在接口上开启IPS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ips ipp in

3.查看IPS结果

(1)查看IPS情况

r1#sh ip ips all

Configured SDF Locations:

 flash:

Builtin signatures are enabled and loaded

Last successful SDF load time: 01:43:33 UTC Mar 1 2002

IPS fail closed is disabled

IPS deny-action ips-interface is false

Fastpath ips is enabled

Quick run mode is enabled

Event notification through syslog is enabled

Event notification through SDEE is disabled

Total Active Signatures: 135

Total Inactive Signatures: 0

Signature 50000:0 disable

Signature 50000:1 disable

Signature 50000:2 disable

Signature 1107:0 disable

IPS Rule Configuration

 IPS name ipp

Interface Configuration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Inbound IPS rule is ipp

  Outgoing IPS rule is not set

r1#

说明:可以看到,已经加载了内置的SDF,并且接口F0/0上也应用了进方向的IPS

4.将内置和厂商SDF结合使用

说明:可以同时使用两个SDF,但内置必须先装载。

(1)加载厂商SDF

R1# copy disk2:attack-drop.sdf ips-sdf

(2)保存为新的SDF

R1# copy ips-sdf disk2:my-signatures.sdf

(3)加载新的SDF

R1(config)# ip ips sdf location disk2:my-signatures.sdf

(4)在接口配置IPS的方法和之前一样

5.开启SDEE报警功能

(1)打开SDEE

R1(config)# ip ips notify sdee

(2)配置条目数:最多1000

R1(config)# ip sdee events 500

6.不加载内置SDF

说明:在使用厂商SDF的情况下,默认失败后直接使用内置的,但可以在失败时也不使用内置SDF

(1)关闭使用内置SDF

R1(config)# no ip ips location in builtin

7.关闭丢包功能

说明:在IPS没有正常加载SDF时,可以选择丢弃所有数据包

R1(config)#  ip ips fail closed

 

                                  返回目录

 

Zone-Based Policy Firewall

概述

       Cisco IOS版的路由器中,可以实施一种防火墙功能,被称为Zone-Based Policy Firewall,也就是说这种防火墙是基于zone的,是基于区域的。既然是基于区域的防火墙,那么配置的防火墙策略都是在数据从一个区域发到另外一个区域时才生效,在同一个区域内的数据是不会应用任何策略的。而要配置这些策略,方法像使用MQC来配置QOS一样配置防火墙策略,但是两个的配置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双方的格式会有一些不同。

       要完全理解Zone-Based Policy Firewall的工作,必须理解以下一些参数:

Zone

       Zone就是区域,因为区域化防火墙是基于区域的,策略也只能在区域间传递数据时才生效,在区域内是不生效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将需要使用策略的接口划入不同的区域,这样就可以应用我们想要的策略。但是,有时某些接口之间可能不需要彼此使用策略,那么这样的接口只要划入同一个区域,它们之间就可以任意互访了。Zone是应用防火墙策略的最小单位,一个zone中可以包含一个接口,也可以包含多个接口。

 

Security Zones

       Security Zones和上面的zone并没有区别,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因为Security Zones是指应用了策略的zone,而且Security Zones应该是要包含接口的。

       在配置好Security Zones之后,当一个接口属于Security Zones的成员时,所有发到此接口和从此接口发出去的(但发到路由器和路由器发给它的除外)数据是默认被丢弃的,也就是说区域间的接口默认是不能通信的,数据将全部被丢弃。

       Virtual Interfaces也可以作为Security Zones 的成员,在将Virtual Interfaces划入Security Zones 时,使用interface virtual-template

       特别的是,如果一个接口不属于任何一个zone,那么这个接口永远也不可以和任何zone的任何接口通信。

       以下图解释通信过程:

R2R3属于区域zone1

R4属于区域zone2

R5不属于任何区域

默认的通信权限为:

R2R3可以自由通信,

Zone1R2R3不能和zone2R4互访,因为双方属于不区zone,必须明确配置策略允许。

而R5永远不能和任何路由器通信,因为它不属于任何区域,即使策略也做不到。

 

Zone-Pairs

       因为在Security Zones之间的所有数据默认是全部被丢弃的,所以必须配置相应的策略来允许某些数据的通过。要注意,同区域的接口是不需要配置策略的,因为他们默认就是可以自由访问的,我们只需要在区域与区域之间配置策略,而配置这样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策略,必须定义从哪个区域到哪个区域,即必须配置方向,比如配置从Zone1Zone2的数据全部被放行。可以看出,Zone1是源区域,Zone2是目的区域。配置一个包含源区域和目的区域的一组策略,这样的一个区域组,被称为Zone-Pairs。因此可以看出,一个Zone-Pairs,就表示了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策略,而配置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策略,就必须配置一个Zone-Pairs,并加入策略。

       当配置了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策略后,如果策略动作是inspect,则并不需要再为返回的数据配置策略,因为返回的数据是默认被允许的。

如果有两个zone,并且希望在两个方向上都应用策略,比如zone1 zone2 zone2 zone1,就必须配置两个zone-pairs ,就是每个方向一个zone-pairs

       有时可以将self zone 即作源又作目的。self zone system-defined zone,即系统定义的zone,它是没有接口的。当zone-pair 包含self zone时,被应用的策略只对发到路由器和路由器发出的数据生效,通过路由器中转的数据不生效。

路由器上最好有两个zone来做策略,其中不包含self zone

 

策略

       当接口被划入不同的zone之后,想要相互通信,就必须配置策略,再将配置好的策略应用于Zone-Pairs,因为一个Zone-Pairs就表示了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策略情况。

       在为zone之间配置策略,使用的方法类似于用MQC配置QOS,但格式会有略微的差异。配置策略的方法为先使用Class Map匹配出指定的数据,然后再利用Policy Map调用Class Map匹配到的数据,做出相应的策略动作,最终将Policy Map应用于Zone-Pairs。下面分别针对Zone-Based Policy Firewall中的Class MapPolicy Map来做详细介绍。

       3/4Class MapsPolicy Maps

       因为Class Map可以匹配OSI中第三层数据和第四层数据,也可以匹配第七层应用层数据,但是匹配三四层数据和匹配第七层数据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把匹配第三四层数据的Class MapsPolicy Maps称为顶级Class Maps和顶级Policy Maps。他们与普通MQC中的Class MapPolicy Map的区别在于,顶级Class Maps和顶级Policy Maps分别表示为inspect class mapsinspect policy maps,而除了顶级Class Maps和顶级Policy Maps可以用在zone-pair中,其它统统不可以应用于zone-pair中。

       顶级Policy Maps只能调用顶级Class Maps,并且能执行的动作只有:drop, inspect, police, pass, service-policy, and urlfilter。而顶级Class Maps只能匹配OSI第三层数据和第四层数据,无法匹配第七层数据。

       MQCPolice Maps是在接口的,而inspect policy Maps是对zone-pair的,如果两个都配,zone-pair policer 是在接口进方向策略之后的,但在出策略之前。但两不冲突。

       如果在inspect policy Maps中,默认没有被匹配到的数据是被丢弃。

       7Class MapsPolicy Maps

       7 class maps只能应用于7Policy Maps,而7Policy Maps也只能调用7 class maps,并且7Policy Maps不能直接应用于zone-pair中,只能嵌套于3/4Policy Maps中。如果7Policy Maps嵌套在3/4Policy Maps中,那么3/4Policy Maps称为parent policy,而7Policy Maps称为child policy

       7Class MapsPolicy Maps在配置时,必须指定协议名,比如HTTP协议,就配置Class Mapsclass-map type inspect httpPolicy Mapspolicy-map type inspect http

       7Policy Maps没有匹配到的数据,默认是要返回让顶层Policy Maps来处理的。

 

Parameter Maps

       是用来定义动作和标准的,分别用在policy map and class map中,有三种:

Inspect parameter map

URL Filter parameter map

Protocol-specific parameter map

Inspect parameter map是可选的,如果两级都有,低等级的有效。

URL Filter parameter mapURL过滤时需要,在34policy MAP

Protocol-specific parameter map 只有7policy map需要。

 

 

配置

1.测试默认通信:

说明:在没有配置防火墙的情况下,测试通信情况

(1)测试R2到R3、R4、R5的ICMP通信情况:

r2#ping 13.1.1.3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3.1.1.3,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72/144/244 ms

r2#ping 15.1.1.5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5.1.1.5,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72/147/368 ms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40/157/352 ms

r2#

说明:可以看到,默认没有配置防火墙的情况下,ICMP畅通无阻。

 

(2)测试R2到R4的telnet情况: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可以看到,默认没有配置防火墙的情况下,telnet畅通无阻。

 

2.创建security zone

(1)创建zone1

r1(config)#zone security zone1

r1(config-sec-zone)#

(2)创建zone2

r1(config)#zone security zone2

r1(config-sec-zone)#exi

3.将接口划入zone

(1)将连R2和R3的接口划入zone1

r1(config)#interface f0/0

r1(config-if)#zone-member security zone1

r1(config-if)#exit

r1(config)#int s1/0

r1(config-if)#zone-member security zone1

r1(config-if)#exit

(2)将连R4的接口划入zone2

r1(config)#int f0/1

r1(config-if)#zone-member security zone2

r1(config-if)#exit

(3)查看结果

r1#sh zone security

zone self

  Description: System defined zone 

zone zone1

  Member Interfaces:

    FastEthernet0/0

    Serial1/0 

zone zone2

  Member Interfaces:

    FastEthernet0/1

r1#

说明:结果与配置一致。

4.测试通信

(1)测试zone1同区域的通信情况

r2#ping 13.1.1.3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3.1.1.3,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56/188/408 ms

r2#

说明:在没有配置策略的情况下,同区域的通信不受限制

(2)测试不通区域的通信情况

r2#ping 15.1.1.5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5.1.1.5,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从结果中看出,从zone1zone2,再到没有区域的网段,都是不通的。

5.创建zone-pair

说明:创建zone1 为源, zone2为目的的zone-pair

r1(config)#zone-pair security ccie source zone1 destination zone2

r1(config-sec-zone-pair)#exit

r1(config)#

6.配置策略

(1)配置class-map匹配zone1到zone2的流量

r1(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ip any host 14.1.1.4

r1(config)#class-map type inspect c1

r1(config-cmap)#match access-group 100

说明:7class-map能匹配的协议很少,所以用3/4

(2)配置policy-map允许zone1到zone2的流量

r1(config)#policy-map type inspect p11

r1(config-pmap)#class type inspect c1

r1(config-pmap-c)#pass

r1(config-pmap-c)#exit

说明:动作pass是不会创建返回流量的。

7.应用策略到zone-pair

r1(config)#zone-pair security ccie source zone1 destination zone2

r1(config-sec-zone-pair)#service-policy type inspect ppp

r1(config-sec-zone-pair)#

8.测试通信情况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已经应用了策略,zone1zone2还是不通,因为动作pass没有创建返回的流量。

9.创建zone2zone1返回流量

(1)配置class-map匹配流量

r1(config)#access-list 101 permit ip any any

r1(config)#class-map type inspect c2

r1(config-cmap)#match access-group 101

r1(config-cmap)#exit

(2)配置policy-map允许流量

r1(config)#policy-map type inspect p22

r1(config-pmap)#class type inspect c2

r1(config-pmap-c)#pass

r1(config-pmap-c)#exit

(3)应用策略到返回流量

r1(config)#zone-pair security ccsp source zone2 destination zone1

r1(config-sec-zone-pair)#service-policy type inspect p22

 

10.测试zone1zone2通信情况

(1)测试R2到R4的ICMP通信情况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36/112/360 ms

r2#

说明:ICMP通信正常。

(2)测试R2到R4的telnet通信情况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3)zone1到非zone的通信情况

r2#ping 15.1.1.5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5.1.1.5,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区域中和非区域是永远也不能通信的。

 

11.配置3/4class-map直接匹配协议

说明:使用3/4class-map直接匹配telnet协议,其它协议不管

(1)配置class-map匹配telnet协议

r1(config)#class-map type inspect c3

r1(config-cmap)#match protocol telnet

r1(config-cmap)#exit

(2)配置policy-map允许telnet协议

r1(config)#policy-map type inspect p33

r1(config-pmap)#class c3

r1(config-pmap-c)#inspect

r1(config-pmap-c)#

说明:这里的动作是inspect,所以不用创建返回流量的允许策略。

(3)应用策略到zone-pair

r1(config)#zone-pair security ccie source zone1 destination zone2

r1(config-sec-zone-pair)#service-policy type inspect p33

r1(config-sec-zone-pair)#exit

r1(config)#

12.测试通信情况

(1)测试zone1到zone2的ICMP通信情况

r2#ping 14.1.1.4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4.1.1.4,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因为没有允许除telnet外的协议,所以ICMP不能通过。

(2)测试telnet通信情况

r2#telnet 14.1.1.4

Trying 14.1.1.4 ... Open

r4>

说明:因为策略明确允许telnet通过,所以telnet通信正常。

(3)测试到同区域的ICMP

r2#ping 13.1.1.3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3.1.1.3,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56/224/352 ms

r2#

说明:同区域中,不需要策略允许,所有通信正常。

(4)测试到非区域的通信情况

r4#telnet 12.1.1.2

Trying 12.1.1.2 ...

% Connection timed out; remote host not responding

r4#

说明:区域到不同区域的通信永远不能通过。

 

                                   返回目录

 

Control Plane Policing (CoPP)

概述

       Control Plane Policing (CoPP)被称为控制面板策略,控制面板策略这个特性让用户通过配置QOS过滤来管理控制面板中的数据包,从而保护路由器和交换机免受DOS的攻击,控制面板可以无论在流量多大的情况下都能管理数据包交换和协议的状态情况。

在控制面板中,只能通过MQC配置常规的QOS,并且out方向的QOS并不是所有IOS都支持,请自行检查,其中配置的QOS策略中,只有droppolicy两个动作可以使用。而且NBAR功能也不能很好的支持。当在控制面板中配置QOS后,不用在接口下应用该策略,因为控制面板下的策略对所有接口生效。

 

配置

1.测试R2R1的数据流量

r2#ping 12.1.1.1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100 percent (5/5), round-trip min/avg/max = 1/2/4 ms

r2#

说明:R1在没有使用任何QOS的情况下,通信正常

2.配置QOS

说明:这里配置QOS丢弃所有的包,以作测试用。

(1)配置匹配源自R2的数据

r1(config)#access-list 2 permit 12.1.1.2

r1(config)#class-map r2

r1(config-cmap)#match access-group 2

r1(config-cmap)#exit

(2)配置丢弃源自R2的数据

r1(config)#policy-map copp

r1(config-pmap)#class r2

r1(config-pmap-c)#drop

3.将QOS应用于COPP

r1(config)#control-plane

r1(config-cp)#service-policy input copp

4.测试到R1的通信

r2#ping 12.1.1.1

Type escape sequence to abort.

Sending 5, 100-byte ICMP Echos to 12.1.1.1, timeout is 2 seconds:

.....

Success rate is 0 percent (0/5)

r2#

说明:可以看到,并没有将所配置的QOS用于接口,只用在了控制面板下,所有接口都执行控制面板下的QOS策略,从而数据包被丢弃了,网络不通。

                           返回目录

 

注:本人能力有限,如遇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China-CCIE  QQ交流群:676621441   点击与作者QQ交谈